手機不僅是一種移動的通訊工具,更是一把集攝像、GPS、計算器、手表、鬧鐘、錄音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萬能鑰匙”。如果將這種設備裝配上醫學能力會怎樣呢?“可以實時顯示個體所有的生命體征,進行實驗室分析,對個體基因組進行測序,甚至獲取個體心臟、腹部或尚未出世的胎兒的超聲圖像……”美國心臟病學家、基因組學家、加州斯克里普斯轉化科學研究所的創新藥物研究教授兼主任埃里克·托普在新書《顛覆醫療,大數據時代個人健康革命》(電子工業出版社)中就言之鑿鑿地肯定“醫療將進入數字化、個性化時代”。
該書首先將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智能手機上,作者用輕松詼諧的文字描述了一個數字、科技與思維相互促進轉化的先鋒行業,以及其所走過的跌宕發展歷程。回望數字化進程,是為了幫助大家看清仍“孤立”于數字化革命大潮之外的醫療及個人健康。的確,醫療產業至今仍屬信息敏感性行業,醫生和患者僅僅是這個行業生態圈里的兩個群體。雖說所有科技及信息技術的突破意味著更多選擇和更低成本,但在這個歷史悠久的行業中,除醫生保守外,制藥公司、藥品零售商、監管部門、醫療健康保險機構、醫療設備提供商等產業鏈中的各環節、各利益相關群體的運行系統都有頑疾,加上文化倫理、秩序規范等的制約,醫療的數字化革命絕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托普描繪“數字醫療”遠景用了“顛覆”這個詞。
那么,在以商業邏輯為基調的醫療生態系統中,“顛覆”將朝向何方?在該書大部分的篇幅中,托普通過生理學、生物學、解剖學等大量隨機對照試驗及專家指導意見所形成的證據和一系列案例分析發現,無線傳感器在捕捉數據(如血糖、血壓、睡眠質量)后聯網,能夠實現遠程控制與數據分享。而從成像到打印器官的數字化又使得口袋大小的高分辨率超聲波單元代替聽診器成為可能。也就是說,新技術使得大腦、心臟、腫瘤等成像皆成為可能。這樣一來,數字化人體就形成了。托普進一步指出,數字化人體不僅是指確定個體基因組中的所有字母(即生命代碼,全基因組測序中存在60億個字母),還包括擁有遠程持續監控心跳、血壓、呼吸頻率與深度、體溫、血氧濃度、血糖、腦電波等所有生命與生活指征的能力,以及對身體任何部位進行成像處理、三維重建并最終實現打印器官的能力。托普的描繪,特別是他那些獨到的觀點,不僅激發了一些讀者對數字化人體以及醫療個性化的濃厚興趣,更重要的是,鼓舞了想成為個人健康管理數字化消費者的信心。
下一篇:大數據醫療:下個產業“風口”